时 评
题跋不可不慎
■何东
作为编辑,常常审读作品来稿。作者的题款,是审校时关注的重点。题款,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一些作者忽视题款的重要性,题款的内容常常是信手所写随意为之,不仅在报章网络等媒体上可见,即便是规格不错的专业性书法展览也能看到。这一现象,折射了作者对文化认知的不足,书法创作时的态度浮躁。
梳理一下,很多作品的题跋存在这几方面的不足:其一,正文和题款相混淆。有的作品正文没有写完,剩下部分作题款写,且不是顺着写,而是一下子将未写完的正文写在作品的上方空白处。其二,题跋内容和正文内容毫无关联。比如有的作品正文书写的是先秦荀子的《劝学篇》,题跋内容则是介绍宋词知识的文字。其三,题跋内容抄录网络上关于作者简介的文字。比如正文内容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题款部分则是苏轼的介绍文字,关于苏轼生卒年、籍贯、成就和代表作品等信息。
东晋王珣行书《伯远帖》,
前后均有跋语,
乾隆帝和董其昌跋中高度评价此帖。
上述情况,仅是题跋乱象的一部分。欲要题跋,先要知道什么是题跋。题和跋是有区别的,题在正文之前,多为短句或标题;跋在正文之后,多为评述、考证和感怀类的文字。当今很多书家借鉴古代作品的形制,特别是既有正文又有题跋的作品。上述第一种情况,将题跋与正文混淆,显然是未能做到下笔之前心中有数,体现了作者对书写内容的陌生;第二种情况,题跋内容应该是与正文相关联的,否则文不对题,偏离主旨;第三种情况,网络上的内容大家都能查到,写上去只是凑字数而不能做到锦上添花。这三种情况,暴露了作者对书写文本的生疏,对章法训练的缺失,对书法形制美的陌生;凸显了文史修养的匮乏,机械复制粘贴网络文字,不辨识、梳理便抄写,“文抄公”式地完成任务。
何绍基跋《李思训碑》
精彩的题跋,通常要具备四个原则:时序性原则,即作者创作所遵循的天然时序规律;互文性原则,内容与正文要有所关联;适当性原则,题跋文字多于正文则会喧宾夺主;个性化标识,题跋是作者才情、功底及学识等综合素养的直观反映,不能人云亦云、千篇一律。
题跋不是简单的文字附加、章法的填空,好的题跋可以为作品增色,随意而为的题跋则会起到画蛇添足的负面作用。题跋不可不慎。
(本文刊发于2025年 第7期《书法报·硬笔书法》5版,责编何东,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