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

佛教主要教派分布,藍色地区即是藏傳佛教流行的地区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分“前弘期”和“后弘期”。前者自7世纪至838年朗达玛禁佛约200余年。后者开始之年颇多异说,依仲敦巴之说,当始于978年,至今已达千年。

前弘期

编辑

参见:松赞干布、赤祖德贊、蓮華生、寧瑪派、拉萨法诤和朗达玛

扎叶巴寺的松赞干布打坐像

西藏的佛教開始於西元四世紀中葉,吐蕃贊普拉脱脱日聂赞在位時期,西藏開始出現佛教三宝所依和供奉。[9]根據後代藏傳佛教文獻的說法,藏傳佛教始於西元7世紀中葉。當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先後娶了尼泊爾毗俱底公主(布裏庫捉,藏名尺尊或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641年貞觀十五年,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女兒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十二歲等身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他同时也从尼泊尔和迦湿弥罗等国引进诸多经书、佛像和佛塔[10],在他的兩個妻子,文成公主和毗俱底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并为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分建小昭寺,为毗俱底公主攜帶的八歲等身釋尊佛像建立大昭寺。他派遣大臣吞弥·桑布扎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到了8世紀中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寂護大師及弟子蓮花戒入藏,建立了吐蕃第一座出家僧寺(桑耶寺),並為七位藏族貴族剃度出家(此即著名的「七覺士」),逐漸奠定藏傳佛教的基礎。但此時仍有許多人反對。後嫻曉三藏典籍的大法師寂護大師返印,敦請精通真言的蓮華生大士由印度入藏。蓮花生大士來到吐蕃之後,示現多種神通,在折服原來盛行的本地原始宗教苯教同时,也兼吸苯教的一些内容,並傳下大量珍貴的密法,開創了西藏密宗。

蓮花生的行爲使得後世的藏密諸派皆對他尊崇備至。此外,赤松德贊為了奠定佛教根基,也廣泛地翻譯經典。其不僅從印度迎請多位譯師入蕃譯經,也派遣藏族才俊前往印度學習教典及翻譯。如此,不但保存了大量的印度佛經,亦將佛教推向吐蕃宗教中的最高位。據現存的登嘎爾目錄(布敦認為是赤松德贊王府所編),當時譯出的大小顯密經律論有738種(內從漢文轉譯的32種),故當時佛教流傳是很興盛的。蓮華生另一個重要的貢獻,是他吸取了許多西藏傳有的傳統與信仰的元素,加入印度佛教之中,使得佛教信仰得以在西藏生根,建立了獨特的藏傳佛教風格。

尺尊公主(左)、松贊干布(中)、文成公主(右)

當時唐朝禪師摩訶衍,藏文稱其為「和尚」(Hva-san)或「大乘和尚」(Mahāyāna Hva-san)入藏宏揚禪宗,後與蓮花戒辯論,史称“顿渐之争”、「桑耶論諍」或「西藏諍論」。[11][12]大乘和尚所倡论点是,成佛之道应通过个人突发的顿悟,此顿悟来源于摒除包括善恶在内的一切思考。莲花戒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摒除思考,要求自己不作任何思考的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他坚持只有经过逐渐的修持,才能取得成就,批评顿悟派不别善恶、不积善行,幻想立地成佛,实为束手待毙。双方反复争辩,甚为激烈。大乘和尚曾一度占上风,但最后败北,被迫返回沙州(今甘肃敦煌)[13][14];赤松德贊下令不得再修頓門法[15]。因為西藏王室刻意壓抑漢傳佛教的影響力,使得漢傳佛教無法進入西藏。但是在西藏固有的大圓滿、大手印傳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漢傳佛教影響的痕跡[16]。

佛教傳入西藏後,與本土的苯教發生衝突,史称“佛苯之争”。841年,吐蕃赤祖德赞在信奉苯教的贵族大臣发动的政变中被杀,其兄朗达玛被拥戴即赞普位后,禁止佛教在吐蕃境内流传,寺廟被毀,佛經被焚,僧人被迫還俗或被殺害。這使得藏傳佛教在往後的百年間陷入了黑暗期。史称朗达玛滅佛。经过此次禁佛运动,至100多年后,佛教才从多康地区重新传入西藏,开始了后弘期。

後弘期

编辑

9世紀中葉,朗達瑪滅佛,曾有一段時間(842-978年)佛教沉寂了。後來由西康地區再度傳入,藏傳佛教又得復甦。在朗達瑪滅佛後,因經典散失,開始有人發掘編輯舊有保留的佛經,稱為伏藏,根據前弘期舊譯經典及伏藏所建立的教派稱為寧瑪派,又稱舊派(舊譯派)。而在朗達瑪滅佛之後,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譯的經典,稱新譯。由大譯師仁欽桑波重興的佛教為後弘期。此後印度的佛教學者,特別是遭遇變亂時期的那爛陀寺、超岩寺等的學者,(印度比哈爾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廟在1203年被突厥入侵軍全部毀壞),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經,傳譯事業因而興盛,著名的譯師有馬爾巴等人。馬爾巴就是在这段印度佛教末期期间,多次往返印度学法,把密法传回西藏的。

1042年,有孟加拉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入藏,又大弘佛法,重建僧伽,傳播中觀應成派大義。同時仁欽桑波(寶賢)在古格翻譯了很多的經論。史稱上路弘傳。桑耶寺僧徒北上宗喀學經後,回到本寺傳教,史稱下路弘傳。[17]

1260年宋元之際,中統元年元世祖封薩迦派法王八思巴為國師,授與玉印,統領吐蕃。於是,薩迦派在當時成為吐蕃的政治與宗教領袖,称为薩迦巴。元末明初,帕木竹巴取代了薩迦巴的勢力,帕竹噶舉派及其支派也在帕竹統治時期興盛起來。

隨著噶舉派勢力逐漸抬頭,1407年(明永乐五年)明成祖冊封噶瑪噶舉派第五世法王得銀協巴(哈立麻)為「大寶法王」,而「大寶法王」這個封號,至今也一直被「噶瑪噶舉派」歷代法王所專用。藏傳佛教傳播的另一高潮相當於明神宗時代。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與索南嘉措在青海仰華寺會面,俺答汗上「達賴喇嘛」的尊號,成為藏傳佛教再次傳入蒙古的契機。到十七世紀中期,大漠南北的大部分蒙古人已信仰藏傳佛教。[18] 此時新起的格魯派聲勢也發展迅速,並不斷擴展。1641年,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寺主罗桑却吉坚赞与五世达赖喇嘛引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入藏,击败打压格鲁派的藏巴汗。固始汗为罗桑却吉坚赞上尊号为「班禅博克多」。至1652年順治九年,清世祖冊封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拉呾喇達賴喇嘛」。1713年,清圣祖册封格鲁派领袖、罗桑却吉坚赞的继承人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

印度傳入西藏的顯教,代表性著作有五大部,就是《釋量論》、《根本說一切有部律》、《俱舍論》、《入中論》、《現觀莊嚴論》。藏文大藏經(包括《甘珠爾》和《丹珠爾》)近六千部中絕大多數是直接由梵文翻譯的,少數是從漢文轉譯的,因此,印度後期佛教的論著豐富保存在藏文大藏經裏,尤其是因明、聲明、醫方明等論著數量龐大,這些譯著都非常重要。

朝聖之路

编辑

主条目:藏傳佛教的朝聖

現代西藏的藏傳佛教的朝聖文化是於1980年代才復興的,那時西藏文革結束不久,社會運作恢復。[19][20]

黄金推荐

个人计划管理工具哪个好?5款高效工具推荐,适合不同场景和人群
2025环意第十一赛段 维亚雷焦-卡斯泰尔诺沃内蒙蒂186公里 中等山地赛段
鸡胗怎么切花
足球比分365

鸡胗怎么切花

🕒 06-28 💰 8347